北京哪里白癜风看的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01:年8月17日下午,江苏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的马彧老师带领学员们一同赏析了由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创作的锡剧《装台》。在任何演出中,有一个主要负责搬运舞台布景、道具、灯光,并负责舞台搭建、灯光安装、演出过程中的移景等具体事务的群体,行话称作舞美队,其实就是装台工。这一群体对于舞台演出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个群体往往用的是临时工。他们的职业不仅风险高、待遇低,而且责任大、收入少,还常被剧组的大小领导,尤其是导演、灯光师训斥。尽管如此,他们也得俯首倾听,想方设法的把提出的一切要求执行好。《装台》是著名作家陈彦先生的“戏曲三部曲”的第一部。此前,已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这部作品充分描写出装台工是戏曲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在戏曲演出中,他们的工作具有不容置疑的不可替代性。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渴望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劳动贡献能够得到认可,其人格应该受到与戏曲演员同样的尊重和爱护。装台工,永远不可能登台表演,但他们与表演者息息相关。观看完《装台》后,学员们首先从长篇小说谈起,从社会环境、文学价值、剧本结构、剧目立意、导演手法、人物性格、人物妆造、舞美呈现等多角度进行剖析,学员们各抒己见,相互分享。张永杰(江苏省柳琴剧院)《装台》原本是一部长篇小说,后来经过改编也拍成了电视剧,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其实都没有看过。对于一个戏曲人来说,或许是一件遗憾的事吧!直到今天,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演出的《装台》,除了回味也是了却了一件憾事。没看之前,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一部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是如何在舞台上用短短的两个小时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即使是改编成电视剧,那是有空间,有环境,有人物的整体结构来完成情感和情节的铺垫的。可要在舞台上,而且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那编剧、导演和演员又如何去把握那局限的舞台环境和人物之间情感的呈现?会不会太突兀?带着这些疑问,认真的观看了这台舞台版的锡剧《装台》。故事整体被改编成了六场。开场首先以舞台上的戏中戏,大家伙齐心协力装台拉开了序幕,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灯杆,熟悉舞台装置瞬间就把我带入了该剧的情境……整剧通过装台人顺子及第三任妻子素芬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以及一群装台人的互帮互助还有矛盾的冲突,表现了默默无闻的基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反映了基层人民对整个社会发展所做出贡献和我们中国人民那种淳朴善良的精神品质。最喜欢的还是第一场“蚂蚁上锅台”,这段戏无论是唱腔还是情感都是流畅和自然的。当素芬要把爬上锅台和满地的蚂蚁踩踏的时候,顺子阻止了她:说是“惺惺相惜,同命相怜”。这短短的几句话,让素芬认识到顺子是一个善良忠厚的人,是值得让她托付一生的人。这也为后来素芬离家出走又重新返回埋下了伏笔!其二,就是素芬留下书信离开家庭后,她和顺子两个人的隔空倾诉,这一段是感人的,里面有温情,有不舍,有无奈,更有我们中国女性那种对家庭,对感情的理解和执着。这一段应该是继“蚂蚁上锅台”之后又一个为素芬重返顺子身边的再次铺垫吧!整体上,锡剧《装台》经过周东亮、季春燕以及众多优秀演员的演绎,充分发挥了锡剧的艺术特点,产生了一定的艺术张力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在想,《装台》这部戏,如果用北方的剧种加以演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艺术体现呢!王奉振(太仓市文化馆)看锡剧《装台》之前,我早已把原著小说读完。我清楚记得,当时读此部小说时,我随之人物的命运及事件的发展而声泪俱下,观众们一直